憨山德清(1546年-1623年),俗姓蔡,安徽全椒人。憨山德清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受其影響,他12歲時投南京報恩寺西林大和尚出家,4個月即能背誦《法華經》。西林大和尚見他聰穎,又為其延請儒師教讀四書五經等經典。憨山德清19歲時,遇到云谷大師,決意學禪;同年冬聽無極大師講《華嚴玄談》,并受具足戒,自號“澄印”。后來報恩寺設立義學,憨山德清被延請為教師,之后在鎮江金山寺又聘教兩年,聲名漸遠。隆慶五年(1571年),憨山德清開始遠游參學。他在五臺山見北臺憨山風景奇秀,心有感焉,后來即以憨山為號。
憨山德清與當時士人交往甚廣。在其早年學佛過程中,文學家汪道昆對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據《憨山年譜》記載,憨山德清28歲前后在北京參學時,很長一段時間居汪司馬南溟私館,從汪道昆修習禪法。而他的《觀老莊影響論》這部重要著作,自始至終是在與瞿汝櫻、焦茲等士人的交往過程中完成的。
憨山德清秉承大乘佛教濟世精神,以“方外臣子”自居,積極參與世俗社會活動。萬歷九年(1581年),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臺山設“祈儲道場”,憨山德清和妙峰為其共建無遮會,贏得慈圣太后的信任。萬歷十一年(1583年),憨山德清在東海牢山(今山東嶗山)結廬安居,慈圣太后遣使送三千金為其建庵居住。時山東遭災荒,憨山德清將此費悉數捐出,獲得僧俗大眾的敬重。萬歷十四年(1586年),明神宗頒賜大藏經分送全國名山,慈圣太后特送一部給憨山德清所在的東海牢山。
晚明時期,禪宗內部出現派系正統之爭、叢林子孫化以及僧團腐化墮落等現象。憨山德清深知整頓曹溪祖庭的象征意義,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秋入主廣東韶關南華寺,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對癥施藥。憨山德清在南華寺訂立清規,清理寺產,完善管理,一年間百廢俱興。但他的改革最終激起守舊寺僧的強烈反對,左近豪右亦深忌之,于是誣以“侵吞常住”,將其告上官府。憨山德清旋即對叢林改革徹底失望,以老病謝事,轉而東游著述。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他從廣州至衡陽,居靈湖萬圣寺,寫成《楞嚴通議》《法華通議》《起信論略疏》,并自開講。
憨山德清極力調和儒釋道三教,主張“三教一理”。他提出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他把儒、釋、道分別對應“涉世”“忘世”“出世”,而“三者之要在一心”。他以“一心”作為溝通三教的主線,并且強調一個人的完整人格與學問中,可體現三教的三種精神。“三教圣人,本來一理”,憨山德清認為孔子是“人乘之圣”,老子是“天乘之圣”,佛則是“超圣凡之圣”。在其建構的“三教一理”中,憨山德清指出儒釋道三教雖然同源一理,但還是存在差異性。但這些差異都不過是“權便之跡”,三教體用相同,他在體用觀上將儒釋道三教統一起來。
憨山德清努力會通儒佛。在解釋《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時,他說:“大學者,謂此乃沒量大人之學也。道字,猶方法也。”他將“大學”解釋為“大人之學”,將“道”解釋為“方法”,用佛教禪宗明心見性說來理解學問之道,認為“大學”就是人們反求自心而獲徹悟的學問;而“大學之道”即大學的方法:自己不僅要覺悟心體,而且還要設法使天下人都覺悟心體,并且將這種覺悟心體的功夫做到底。
憨山德清會通佛道。他在《老子道德經解》自序中,自稱年少時喜讀老莊,然而卻苦不解其義,“惟所領會處、想見其精神命脈、故略得離言之旨”,于是遍讀諸家之注釋,然而各注家卻多“以己意為文,若與之角,則義愈晦”。憨山德清認為老子的文章簡約古樸、旨意幽深玄妙,由于自身的佛學理論背景,他對老子之“道”更有獨到的理解與把握。
憨山德清認為,《老子》的“道”就是佛教唯識宗所講第八識阿賴耶識。他說,道生萬物,而阿賴耶識變現諸相,兩者都具有本體意義。他還將《老子》中與“道”相關的“精”“真”“常”“自然”“天地之根”“眾妙之門”等,變成描述阿賴耶識的用語,將老子思想佛學化。憨山德清還獨辟蹊徑,以《楞嚴經》的破執之論來理解老莊“無為而治”之道。他說:“愚謂看《老》《莊》者,先要熟覽教乘,精透《楞嚴》,融會吾佛破執之論,則不被他文字所惑。”他認為,老子以虛無自然為妙道,就是《楞嚴經》里所謂“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正所謂八識空昧之體”。
晚明社會面臨著佛教叢林凋敝等問題,因此對于憨山德清而言,注解《老子》、溝通佛道儒之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儒道思想厘清佛學之真正所涵,從而使佛教之現世價值得以凸顯。憨山德清以佛釋儒解道,以儒道思想作為連接大眾與佛教的媒介,為佛教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樹立積極入世的社會形象,也是對佛教中國化的促進。
憨山德清不僅具有很高的佛學造詣,而且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的行草書秉承“二王”傳統,憑借自己的學識修養和禪學功底,形成自由散淡、端莊靜雅的個性化書風,具有豐厚的審美價值。憨山德清的書法,考其淵源,精學晉唐諸帖;中年因人生挫折,輾轉流離,內心悟道精進,至自由達觀的境界,書風更近宋代的書家“蘇黃米蔡”。他在《夢游集》的“雜說”中說:“余生平愛書晉唐諸帖,或雅事之。宋之四家猶未經思。及被放海外,每想東坡居儋耳時桄榔庵中風味,不覺書法近之。”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憨山德清離開湖南,輾轉廬山、徑山、杭州等地。天啟二年(1622年),憨山德清受請回到韶關南華寺,為眾說戒講經。次年(1623年)十月圓寂于南華寺,寺內至今供奉有憨山德清肉身舍利。
(本文作者:張慶松,文章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