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僧人因緣甚深,僧人是中國最早飲茶的社會群體之一。敦煌文獻《茶酒論》說:“我之茗草,萬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黃金。明(名)僧大德,幽隱禪林,飲之語話,能去昏沉;供養彌勒,奉獻觀音,千劫萬劫,諸佛相欽。”這簡單幾句話,切實道出了茶與禪寺佛僧的因緣。
一般認為,佛教飲茶的最早記錄在晉朝,如《茶經》中記載的敦煌隱者單道開,但對此人是否為僧人及所飲是否為茶等尚存爭議。《茶經》引用《續名僧傳》說劉宋的釋法瑤被人請住于小山寺,經常將茶與飯一起食用,后來活到了79歲。“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以它首先從中國南方開始飲用,逐漸傳入北方。東魏楊炫之所撰的佛教典籍《洛陽伽藍記》中,記載了多處北人剛接觸時嘲笑飲茶的例子及建寺功德主愛飲茶的故事。如尚書令王肅,北魏太和十八年(495)從南方北投北魏,后來得到重用,就造了正覺寺。他剛到北國的時候,不食羊肉及奶酪等北方的食物,餓了吃鯽魚羹,渴了飲茗汁(茶水),而且一次能飲一斗,被號為“漏巵”。這說明當時南方飲茶已經十分流行,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習慣。王肅的習慣不可能不影響到他所建的寺院,即便在北方,首先接受飲茶的依然可能是佛教徒。唐代飲茶僧人日益增多,禪坐僧尤其愛茶。據唐人封演記載,當時禪教大興,學禪者要求少睡,又過午不食,但可以飲茶,于是僧人帶著茶到處煮飲。飲茶可以止渴又少睡眠,于是人們轉相仿效,遂成風俗。據說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曾召見過一個120歲的僧人,其唯一愛好就是飲茶,每天不下四五十碗,有時日達百余碗。蜀中名僧悟達國師也曾有與其他僧人共飲茶的事跡。
宋僧飲茶相比唐人更加頻繁。不但禪坐當中離不了茶,就是每日飯后也要飲茶。日常走訪親朋好友,往往一起舉盞話茶;同參道友在寺宇相聚論道,也會開爐把茶;僧朋遠游,詩友歸來,同樣以茶相奉。有時,僧人還會親自為好友煮水點茶。點茶、吃茶,一邊品嘗茶的美味,一邊觀賞茶的美色,可謂人生一大享受。茶在養生健身的同時,也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培養高尚道德的最佳途徑之一。法事活動與供養佛、菩薩、羅漢等,都要有茶。當然,高僧大德在登堂說法、機鋒化人之時,一樣少不了拿茶來說事。筆者略做統計,僅在《虛堂和尚語錄》一部著作之中,就檢索出40余處以茶說法的例子;僅一卷本的《楊岐方會和尚語錄》中也有14處;而在日本入宋求法僧成尋的《參天臺五臺山記》一書中,更是無處不見迎請吃茶與互贈茶與茶藥的記載。宋僧飲茶的頻繁,使他們連外出參學之時都必須帶著茶筒與茶盞等茶器。對此,《禪苑清規》中有規定,如:
辨道具:將入叢林,先辨道具。所謂為山笠、拄杖……如茶器,并其余衣物。
裝包:……笠子內安圣像、經文、茶器之類……如便掛搭……先取凈缾、茶筒、枕頭安笠內……相看畢,掛缽安被于僧堂內,茶筒、文字置寮中案上。
兩處引文的內容是講僧眾在外出參學前如何打理自己的行李,以及到達之后放置行李內物品的次序和位置。在僧人外出所攜帶的少量物件中,竟然包括了幾件茶器,還于清規中詳細規定裝包的方法和掛單時擱放的位置,可見僧人們的飲茶十分頻繁。
因為飲茶,寺院也開始種茶,宋代寺院植茶更進一步增多。據記載,岳陽白鶴寺附近的山上種有千余棵茶樹,被人名為“白鶴山茶”。此茶以寺旁甘水井的水煎點之后,氣成白鶴飛舞,色香具足。臨安一帶的寺院大多產茶,如錢塘寶云庵產“寶云茶”,下天竺香林洞產“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產“白云茶”,寶嚴院垂云亭也產茶。其中以“白云茶”最為知名,蘇軾及林和靖都為它寫過詩。“寶云茶”“香林茶”與“白云茶”就是現在杭州龍井綠茶的前身。天臺山華頂智者大師曾經安居過的地方“茶樹成林”,當種茶不少。宋代最知名的茶要數福建的北宛茶,那里的寺院同樣也種茶,號為“石巖白”(唐宋時“石乳”類名茶之一),連北宋著名的茶學家、《茶錄》一書的作者蔡襄(1012-1067)喝了之后都記憶猶深。宋代政府對茶嚴格管制,買賣茶葉皆需通過官府,寺院產茶五百斤以上也要像普通民眾一樣交稅,這也反映出當時寺院產茶的盛行。湖南洞庭湖周圍寺院產“水月茶”,還曾為貢品,頗為一時所貴。除了上述所知的寺院,還有江西瑞州寺院、九華山化城寺、越州佛寺、浙江長興佛寺等,都自行植茶并享有好譽。寺院植茶習慣今天猶未斷絕,中國南方山區的寺院多數還都有自己的茶園。
種茶,自然有僧人要出坡采茶。雪竇重顯禪師(980-1052)撰寫的《明覺禪師語錄》中數次提到了僧人摘茶;南宋普濟禪師的《五燈全書》記載湖南武攸云山別云峰十虛竺禪師以機鋒形式度人時說“山僧今日摘茶忙”,說明他們是有摘茶活動的;興化龍珠森鑒徹禪師在依止忞于廣潤學禪的時候,也在茶園中被師父以摘茶為契機來了一場即時考察;《虛堂和尚語錄》中也有采茶記錄。
飲茶歡喜便禁不住詩興大發,有唐一代,共有30多位詩僧創作的130多首茶詩出現。宋代茶僧同樣寫詩弄詞,也留下不少相關的詩詞。如《虛堂和尚語錄》中就有多首茶詩,宋僧慧洪(1071-1128)的《石門文字禪》中更有多達十幾首的茶詩。宋代詩僧的茶詩多反映飲茶中的生活現象,與茶文化的大發展有密切關系。宋代寺院的禪與茶吸引著廣大文人墨客、官僚士夫,他們與高僧逸人的交往也造就了為數眾多的茶詩茶詞。僧人的飲茶還成為畫家創作的靈感,唐代閻立本的名畫《蕭翼賺蘭亭圖》表現的就是僧人與居士飲茶暢談的場面,南宋畫家劉松年的《碾茶圖》也出現了僧人飲茶的場面。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皇帝很喜歡到寺院設宴,與臣屬、僧人共同吃茶用膳。如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正月十五的上元節,正是傳統的新年期間,皇帝沒有在宮內酒宴,卻到相國寺與近臣們一起宴飲直到夜半而歸。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普通民眾不但常到寺院燒香禮佛獲求心理的安慰,也在這里飲茶用餐、參觀游樂。相國寺的“萬姓交易”規模極大,聞名四方,直到南宋,遺民孟元老還在懷念留戀。帝京寺院如此,地方繁華城市的寺院也一樣。宋代的成都大慈寺以莊嚴的寺宇、精美的雕塑與壁畫聞名四方,遠近凡俗皆紛沓而至,于是寺院周圍商賈云集、茶坊藥房林立,乃至占卜算命、奇貨雜耍,無不充斥其中。
事實上,在中國第一個禪寺清規中就已經納入了相應的茶禮儀規,只是當時的飲茶尚不及宋代繁盛,所以內容并不是很多。到了宋代,叢林生活已經完全與飲茶融為一體。北宋的真定宗賾法師出生于北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從其出生至徽宗崇寧二年(1103——《禪苑清規》編修的時間)這47年時間里,正是宋代茶文化發展的高峰期,《禪苑清規》中記載了許多茶會與茶禮的內容。《禪苑清規》共十卷,每卷下列若干的主題(可以算作“節”),對禪僧日常生活起居、法事活動的制度,僧職人員的安排、設立及其職責,分門別類地進行了詳細說明,是一部宋代中國佛教禪寺的組織體系及行為管理規范著作。《禪苑清規》內容豐富,涉及的寺院制度十分廣泛,茶禮是其中之一。該書6萬5千余字,其中“茶”字共出現252次,是所有生活物品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全書10卷77節內容中,有57節與茶禮相關。其中,直接談茶會或茶禮的有4卷13節,部分內容涉及茶會與茶禮的有9卷40節,文中雖沒有出現“茶”字,但與茶會與茶禮相關的有4卷4節。簡直可以說,《禪苑清規》就是一部“茶規”,禪寺茶禮主要體現在寺院舉行的大小茶會與法事活動中。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后豈堪夸。
唐·元稹《茶》
(來源:《中國宗教》2013.06)